12月15日晚,伟德1949官网于龙泉校区第三教学楼102教室开展了以“在虚拟世界也有我——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艺术作品数字化衍义创作”为主题的第二课堂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大讲堂。由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郑轶主讲,围绕着世界经典作品数字化衍义创作展开了一系列的问题研讨,同学们在知识讲解和课程互动中参与度高,师生交流密切。
(讲座现场照片一)
讲座伊始,郑老师抛出“技术是否能够被研究”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入主题“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艺术作品数字化衍义创作”。讲座内容主要为四个板块:“我们如何做数字化衍义”“现当代数字化衍义案例”“理论与实践中的经典衍义”“未来创作的方向及运用”。
在第一部分,郑老师用识别二维码这一现场互动提升同学们的兴趣并引入“技术符号”的定义,通过举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说明商业电影重点强调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符号学”的认知。他重点强调了艺术家的责任在于要将社会责任感融入艺术作品,指出当今发展趋势是文化输出与商业结合。
其次,郑老师展示和简要分析了现当代数字化衍义案例,在分享其团队研究理论“一旦把浓缩的空间媒介化后,技术就能作为一种手段,让空间成为交流互动的媒介”,提出现在的大学研究方向需要学科融合来找到大众共鸣感。
随后,郑老师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为我们阐述了理论与实践中的经典衍义。主要讲了由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衍生出来的由增强现实技术形成的作品《第四把椅子》,以及与库里肖夫实验有关的第二幅画。郑老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审美艺术的魅力。
(讲座现场照片二)
最后,郑老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视频向我们讲述了数字化衍生未来创作的方向与应用。使员工在展示的视频中感受到了数字化创作、沉浸式互动展览以及触碰体验等带来的震撼力。
讲座中,同学们不仅学习到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力求做到“审美”与“艺术”的交融与统一,在艺术的审美实践中把握审美的规律,获取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同时也深刻了解到社会责任感是文学艺术创作灵感和动力的重要源泉。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在未来会将社会责任感与审美艺术相结合,并通过艺术审美实践完善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